在很多小事情上,爸爸似乎远不如妈咪那么有头脑,然而一遇到关键的大事,爸爸简单的几句话往往能够指点迷津,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爸爸说:”如果你经常回忆过去,不一定说明你老了,而是表示你内心觉得过去的生活很美好,不然怎么会有‘往事不堪回首’一说呢?”
爸爸说:“想家是很正常,可是老想家说明以前在家太舒服了,吃苦不够...”
爸爸说:“人人都有快乐和不快乐的时候,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归根揭底,就是要努力让自己变得快乐些。”
爸爸说:“调教男朋友也是一种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体现。”
爸爸说:“人的一生就是要追求幸福,如果某件事情的成本是让你牺牲幸福,即使回报再丰富,也不值得去做。”
爸爸说:“话要慢慢的说,事要快快的做。”
爸爸说:“普通话要说好,语调要温柔,为人做事要懂礼貌,遵守礼仪。”
爸爸说:“汉字英语都要写好。这是个人素质问题。”
爸爸说:“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人都有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多看他们的优点,这样心情才会愉快。”
爸爸说:“心胸要宽阔,这样人活着才不会辛苦。”
爸爸说:“如果没有在异国他乡生存的经历,年纪大了会有遗憾的。”
爸爸说:“自己的前途自己支配,我们不干涉你的选择和发展。”
爸爸说:“妈咪唠叨是因为关心你,你不要嫌她罗索。她年纪大了,你是不可能改变她的性格的,唯一能改变的就是你自己。”
爸爸说:“我对仙仙子最有信心了。”^_^
2007年4月22日星期日
2007年4月21日星期六
夏日的味道
如果没有经历过近半年的冬天,可能我很难真正品尝到夏日的味道.
今天的天气终于有点接近夏日了.金黄的阳光,微微的清风,空气中弥漫着夏日慵懒而又颇具活力的气息.在这样的天气下,一扫前段时间阴沉天气带来的郁闷,情绪也随之活跃起来.环境影响人的性格,总觉得自己的改变,天气也发挥了不少的作用.
回忆去年刚从炎热充满朝气的长沙过来,总觉得这里太过安静,安静的自己有时都有点害怕.做事急急忙忙的,成天浮想联翩,直想过那种天天像FBI一样刺激紧张的生活.然而,也许是知识的积累,也许是时间的磨练,觉得自己真的变了很多.变成什么样了呢?说得好听点,变"成熟"了;说得直白点,变得"老气横秋"的.妈咪开玩笑说, 二十岁的外表,怎么有时说话做事像她那种年纪呢?以前我还没认识到这种变化,前天多伦多的好友说他们协会组织蒙特利尔三日游,我正好没课,要不要一起去玩.说句实在话,去说法语的魁北克省一游一直是我的梦想.以前是没有时间,现在机会不是来了嘛.听朋友说住的都是四星级的宾馆哦.可是我怎么突然提不起兴趣了呢?我相信不是突然,搞不好早就这样了.这里的冬天,这里的一切,磨得我一点锐气都没有了.这个月才过去二十天,我就去了多伦多市中心两次,觉得没啥意思,没带相机,匆匆买了东西就往回跑.想想以前还想住在那么喧闹的地方.真是愚蠢.
激情和理智并不是反义词.一个没有激情的人,并不是说明他很理智.看看自己去年的博客上面写的关于激情夏日之类的记录,觉得自己也许真的长大了.去年申称自己是一个"没有夏天的人",可是现在,我怎么意识到了夏日呢? 以前去一些华人家玩,觉得他们的生活多么单调啊,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窝在家里,哪里也不去,还觉得这样的生活是最好的了.实在憋得不行了,就全家去某个地方玩玩.现在想来,他们的生活也并非那么平淡.正如我现在的生活,每天除了看书,上网,健身,哪里都不想去.可我觉得很有意思.也不是什么闭门造车,只是一个人虽然在家,可是思想却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翱翔很远,这样也就足够了.
看看宿舍外面,虽然不算暖和,可很多同学都穿着吊带衣短裙在草坪上晒太阳.有那么一瞬间我也想跑出去拥抱太阳,可我还是忍住了.为什么呢?理智告诉我,紫外线是造成衰老的元凶.为什么我们觉得白种人易老?一方面,他们皮肤中黑色素含量少,对紫外线的保护较弱.另一方面,他们对阳光向往程度非同一般.所以有些人很年轻,可是脸上手上都晒出了很多斑,在宿舍没化妆时有时吓我一大跳.她们还自己买那种Tan Oil,抹在身上一晒就变得像玉米一样金黄黄的.肤色是很健康,不过皱纹......
无论如何,夏天已经来了.即使我不去晒太阳,能够闻闻着夏日的味道,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享受.
今天的天气终于有点接近夏日了.金黄的阳光,微微的清风,空气中弥漫着夏日慵懒而又颇具活力的气息.在这样的天气下,一扫前段时间阴沉天气带来的郁闷,情绪也随之活跃起来.环境影响人的性格,总觉得自己的改变,天气也发挥了不少的作用.
回忆去年刚从炎热充满朝气的长沙过来,总觉得这里太过安静,安静的自己有时都有点害怕.做事急急忙忙的,成天浮想联翩,直想过那种天天像FBI一样刺激紧张的生活.然而,也许是知识的积累,也许是时间的磨练,觉得自己真的变了很多.变成什么样了呢?说得好听点,变"成熟"了;说得直白点,变得"老气横秋"的.妈咪开玩笑说, 二十岁的外表,怎么有时说话做事像她那种年纪呢?以前我还没认识到这种变化,前天多伦多的好友说他们协会组织蒙特利尔三日游,我正好没课,要不要一起去玩.说句实在话,去说法语的魁北克省一游一直是我的梦想.以前是没有时间,现在机会不是来了嘛.听朋友说住的都是四星级的宾馆哦.可是我怎么突然提不起兴趣了呢?我相信不是突然,搞不好早就这样了.这里的冬天,这里的一切,磨得我一点锐气都没有了.这个月才过去二十天,我就去了多伦多市中心两次,觉得没啥意思,没带相机,匆匆买了东西就往回跑.想想以前还想住在那么喧闹的地方.真是愚蠢.
激情和理智并不是反义词.一个没有激情的人,并不是说明他很理智.看看自己去年的博客上面写的关于激情夏日之类的记录,觉得自己也许真的长大了.去年申称自己是一个"没有夏天的人",可是现在,我怎么意识到了夏日呢? 以前去一些华人家玩,觉得他们的生活多么单调啊,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窝在家里,哪里也不去,还觉得这样的生活是最好的了.实在憋得不行了,就全家去某个地方玩玩.现在想来,他们的生活也并非那么平淡.正如我现在的生活,每天除了看书,上网,健身,哪里都不想去.可我觉得很有意思.也不是什么闭门造车,只是一个人虽然在家,可是思想却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翱翔很远,这样也就足够了.
看看宿舍外面,虽然不算暖和,可很多同学都穿着吊带衣短裙在草坪上晒太阳.有那么一瞬间我也想跑出去拥抱太阳,可我还是忍住了.为什么呢?理智告诉我,紫外线是造成衰老的元凶.为什么我们觉得白种人易老?一方面,他们皮肤中黑色素含量少,对紫外线的保护较弱.另一方面,他们对阳光向往程度非同一般.所以有些人很年轻,可是脸上手上都晒出了很多斑,在宿舍没化妆时有时吓我一大跳.她们还自己买那种Tan Oil,抹在身上一晒就变得像玉米一样金黄黄的.肤色是很健康,不过皱纹......
无论如何,夏天已经来了.即使我不去晒太阳,能够闻闻着夏日的味道,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享受.
2007年4月17日星期二
哀其不幸
当然,我没有跟他过多争论,也没有对他表达出明显的不满,毕竟别人的人生,我没有资格去干涉,只是我觉得他的言论从某种意义上有点冒犯了我对神学的态度.我个人修为也不够,不够宽容,又凭什么去说别人呢?哀其不幸,既是为别人,更多的是为自己.
昨天和一位认识不久的校友聊天时,我们谈到了专业和就业计划.他是一个典型的加拿大人,今年都近30岁了,父亲是琴师,母亲是护士.他的专业是theology (神学), 我起初以为他是自己特别爱好这个专业才选择的.后来他告诉我,他本身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也并非虔诚的信徒,他之所以这样选择,仅仅因为毕业后从事神学方面的工作,政府会将绝大部分的学费退还给他.另者,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做priest (神父),但他却想去当chaplain(牧师).然而他这样做是因为一般天主教神父都不允许结婚,但是牧师可以结婚. 他的陈述让我哑然失笑.我都不知道这种人到底是太聪明还是太愚蠢.先撇开什么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之类的人生观世界观不谈,我觉得神学系的设立者如果知道他们的学生是抱着这种想法来学习和从事神学工作,一定会觉得悲哀.如果被这么多世俗欲念所缠绕,如此放不下的话,又何必学习神学呢?
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这些俗人能够看得清楚的.这也是所谓的"不好说"和"说不好".大智和大愚之间有时连半步的距离都没有,不然别人怎么会说"大智若愚".但是反过来也应该是同样的道理.看起来我这位校友精明至极,每一步都为自己计划得天衣无缝,而且都是利润可观啊.可是他有没有想到在他的选择中他失去了什么?他所失去的难道真的可以和他所能得到的相提并论吗?不能说他没有追求,他很有追求,只是当他年迈的时候,他真的不会后悔吗?为了一时的利益,为了眼前小小的利益,他失去的其实是他整个人生的意义.不能否认,人生的意义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人一旦出生,最首先最根本的需求就是"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有资格去谈其它的一切.自然,怎么活,如何活又因人而异.人,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样的人生其实是最辛苦的.可是世间的每个人何尝又不是这样呢?所谓的成就,所谓的丰功伟绩,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我们追求"活着"的附属物而已.
然而人各有志,我也并非完全不赞成那位校友的言论.事物往往都是由两面构成的,很多事是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好坏得失,很多情况下是人自己认为的.举个例子来说,有些人认为人生要闯荡,所以即使在某地已经有所成就,有点发展,还是抛弃现有的一切,去别的地方从头再来.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也很欣赏他们的志气.不过往往当他们到了新的环境,失去了原来苦心经营的人脉,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到头来,除了换来所谓的"丰富了阅历"这样自欺欺人的言论外,还剩下些什么?别说超越以前的成就,就连希望与以前相当都很难,你以为他们真的没有后悔过吗?我见过很多第一代移民,在国内也算是小有成就,可过来以后什么都不是,连基本的生存都很困难,只能从头再来.我很崇敬他们,因为他们很伟大,他们都知道第一代移民的生活是要面临很多艰辛,完全融入这个新的社会是不可能的,所做的一切只能说尽可能的为后代创造好的条件.可是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有点愚蠢了.因为人,首先要为自己活着,然后才有资格为别人活.说句不大好听的,我看到这边很多人老婆都难找到,又不敢回国娶妻,担心被人欺骗,从某种意义上说,都不一定结婚生子,又何必那么执着的认为这样做后代就一定幸福了吗??当然,我说的只是一部分情况,还是有很多人举家移民,在这边过得很幸福的.幸福与否,这也要看个人的能力和对幸福的理解了.
说着说着还是忍不住转回到我那个可怜的校友身上,是啊,可怜是我这么想,很多人不一定这么认为,甚至觉得他很幸福.我承认,对他有点个人的偏见,这是因为后来我们讨论到当牧师结婚的问题.他拼命强调,人都是"动物",都有所谓的"本性"一类的.后来惹得我忍不住讽刺了一句,"你是你,你是动物我们承认,请不要overgenerized(过度概括),我们不是."人,所以称为人而不是禽兽,就在于人除了有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人是会受到社会道德和个人修为的约束.如果人人都是只强调人的自然天性,那么这个社会早毁灭上千次了.我不是什么"愤青",只是这个人的言论触发了我对道德理解的底线,我都恨不得用中文骂他几句,典型的"又想当**,又想立**".如果他不是学神学,我倒是可以理解他,亏他对神学学了这么久,还30岁的人了,不结婚不谈性就活不下去了是吗???也许我应该考虑到他出生在北美,可能对这方面开放,但是他不能想想自己的身份吗?可是就算在北美也并非人人都对性那么向往开放的.也许是随着我对佛学宗教一类学习理解的深入,导致我对他产生了严重的偏见.可是神学系居然有这么六根不净的人,真是悲哀!!
当然,我没有跟他过多争论,也没有对他表达出明显的不满,毕竟别人的人生,我没有资格去干涉,只是我觉得他的言论从某种意义上有点冒犯了我对神学的态度.我个人修为也不够,不够宽容,又凭什么去说别人呢?哀其不幸,既是为别人,更多的是为自己.
昨天和一位认识不久的校友聊天时,我们谈到了专业和就业计划.他是一个典型的加拿大人,今年都近30岁了,父亲是琴师,母亲是护士.他的专业是theology (神学), 我起初以为他是自己特别爱好这个专业才选择的.后来他告诉我,他本身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也并非虔诚的信徒,他之所以这样选择,仅仅因为毕业后从事神学方面的工作,政府会将绝大部分的学费退还给他.另者,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做priest (神父),但他却想去当chaplain(牧师).然而他这样做是因为一般天主教神父都不允许结婚,但是牧师可以结婚. 他的陈述让我哑然失笑.我都不知道这种人到底是太聪明还是太愚蠢.先撇开什么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之类的人生观世界观不谈,我觉得神学系的设立者如果知道他们的学生是抱着这种想法来学习和从事神学工作,一定会觉得悲哀.如果被这么多世俗欲念所缠绕,如此放不下的话,又何必学习神学呢?
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这些俗人能够看得清楚的.这也是所谓的"不好说"和"说不好".大智和大愚之间有时连半步的距离都没有,不然别人怎么会说"大智若愚".但是反过来也应该是同样的道理.看起来我这位校友精明至极,每一步都为自己计划得天衣无缝,而且都是利润可观啊.可是他有没有想到在他的选择中他失去了什么?他所失去的难道真的可以和他所能得到的相提并论吗?不能说他没有追求,他很有追求,只是当他年迈的时候,他真的不会后悔吗?为了一时的利益,为了眼前小小的利益,他失去的其实是他整个人生的意义.不能否认,人生的意义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人一旦出生,最首先最根本的需求就是"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有资格去谈其它的一切.自然,怎么活,如何活又因人而异.人,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样的人生其实是最辛苦的.可是世间的每个人何尝又不是这样呢?所谓的成就,所谓的丰功伟绩,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我们追求"活着"的附属物而已.
然而人各有志,我也并非完全不赞成那位校友的言论.事物往往都是由两面构成的,很多事是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好坏得失,很多情况下是人自己认为的.举个例子来说,有些人认为人生要闯荡,所以即使在某地已经有所成就,有点发展,还是抛弃现有的一切,去别的地方从头再来.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也很欣赏他们的志气.不过往往当他们到了新的环境,失去了原来苦心经营的人脉,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到头来,除了换来所谓的"丰富了阅历"这样自欺欺人的言论外,还剩下些什么?别说超越以前的成就,就连希望与以前相当都很难,你以为他们真的没有后悔过吗?我见过很多第一代移民,在国内也算是小有成就,可过来以后什么都不是,连基本的生存都很困难,只能从头再来.我很崇敬他们,因为他们很伟大,他们都知道第一代移民的生活是要面临很多艰辛,完全融入这个新的社会是不可能的,所做的一切只能说尽可能的为后代创造好的条件.可是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有点愚蠢了.因为人,首先要为自己活着,然后才有资格为别人活.说句不大好听的,我看到这边很多人老婆都难找到,又不敢回国娶妻,担心被人欺骗,从某种意义上说,都不一定结婚生子,又何必那么执着的认为这样做后代就一定幸福了吗??当然,我说的只是一部分情况,还是有很多人举家移民,在这边过得很幸福的.幸福与否,这也要看个人的能力和对幸福的理解了.
说着说着还是忍不住转回到我那个可怜的校友身上,是啊,可怜是我这么想,很多人不一定这么认为,甚至觉得他很幸福.我承认,对他有点个人的偏见,这是因为后来我们讨论到当牧师结婚的问题.他拼命强调,人都是"动物",都有所谓的"本性"一类的.后来惹得我忍不住讽刺了一句,"你是你,你是动物我们承认,请不要overgenerized(过度概括),我们不是."人,所以称为人而不是禽兽,就在于人除了有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人是会受到社会道德和个人修为的约束.如果人人都是只强调人的自然天性,那么这个社会早毁灭上千次了.我不是什么"愤青",只是这个人的言论触发了我对道德理解的底线,我都恨不得用中文骂他几句,典型的"又想当**,又想立**".如果他不是学神学,我倒是可以理解他,亏他对神学学了这么久,还30岁的人了,不结婚不谈性就活不下去了是吗???也许我应该考虑到他出生在北美,可能对这方面开放,但是他不能想想自己的身份吗?可是就算在北美也并非人人都对性那么向往开放的.也许是随着我对佛学宗教一类学习理解的深入,导致我对他产生了严重的偏见.可是神学系居然有这么六根不净的人,真是悲哀!!
当然,我没有跟他过多争论,也没有对他表达出明显的不满,毕竟别人的人生,我没有资格去干涉,只是我觉得他的言论从某种意义上有点冒犯了我对神学的态度.我个人修为也不够,不够宽容,又凭什么去说别人呢?哀其不幸,既是为别人,更多的是为自己.
2007年4月9日星期一
2007年4月7日星期六
2007年4月5日星期四
《鬼吹灯》和《星际之门》
一般期末是最忙的时候,很多论文都挤在一块了。不过我恰恰相反,因为任务早先就完成了,暂时又还没有写毕业论文的压力,终于有空看看课外书和电视了。
我对《哈里波特》一直情有独终,每一部都没有拉下过。听说第七部七月即将发行,于是天天期盼着它的到来。相对电影来说,我个人更喜欢看书。因为书的想象空间更广阔。当然,如果大家实在没有时间,看看电影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买过的六本《哈里波特》一直放在家里的书柜中,表妹起初还看了几页,后来发现里面的人名地名太复杂,记不清楚看不出味道,最后还是选择去看了电影,我想等她年纪再大一点,可能就会发现书的奥妙了。因为很多东西短短几个小时的电影是远远不够充分表达出来的。
最近发现网络上热推《鬼吹灯》这部小说,称其为中国的《哈里波特》。所谓爱屋及乌。我于是忙里偷闲天天看几章。写得很不错,文笔老辣,情节曲折动人,小说该具有的特点它都有了。如果译成外文,相信在国外销量也不错。而且国外这边也比较迷信中国的风水学(fengshui),我都发现很有几本英文的玄学书了,都是从中文翻译过来的。据说《鬼吹灯》作者自身学历不是很高,但是写小说讲究的想象力和经验体会,与自身的天赋也是分不开的。尤其这种魔幻小说,理论知识太多说不定还会影响创造力,让你举步为艰,生怕描述错了,可是小说文体的魅力神就神在一个“虚”字。 虽说作者并不承认其祖上与盗墓有任何联系,可其中的虚虚实实就不好说了。
说到《鬼吹灯》,又让我联想到最近在电视里看到的系列片stargate(SG 星际之门),昨天第一季已经放完了。据说电影版的94年就出来了。作为科幻片,与《鬼吹灯》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的就是一个针对的是外星人,一个针对的是传说中的鬼。一个似乎科技含量更多,一个玄学色彩更浓。但究其情节,都挺吸引人的。
我想有空看看小说电视还是不错的。因为只有多读多看,才会从中悟出很多人生的道理。
我对《哈里波特》一直情有独终,每一部都没有拉下过。听说第七部七月即将发行,于是天天期盼着它的到来。相对电影来说,我个人更喜欢看书。因为书的想象空间更广阔。当然,如果大家实在没有时间,看看电影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买过的六本《哈里波特》一直放在家里的书柜中,表妹起初还看了几页,后来发现里面的人名地名太复杂,记不清楚看不出味道,最后还是选择去看了电影,我想等她年纪再大一点,可能就会发现书的奥妙了。因为很多东西短短几个小时的电影是远远不够充分表达出来的。
最近发现网络上热推《鬼吹灯》这部小说,称其为中国的《哈里波特》。所谓爱屋及乌。我于是忙里偷闲天天看几章。写得很不错,文笔老辣,情节曲折动人,小说该具有的特点它都有了。如果译成外文,相信在国外销量也不错。而且国外这边也比较迷信中国的风水学(fengshui),我都发现很有几本英文的玄学书了,都是从中文翻译过来的。据说《鬼吹灯》作者自身学历不是很高,但是写小说讲究的想象力和经验体会,与自身的天赋也是分不开的。尤其这种魔幻小说,理论知识太多说不定还会影响创造力,让你举步为艰,生怕描述错了,可是小说文体的魅力神就神在一个“虚”字。 虽说作者并不承认其祖上与盗墓有任何联系,可其中的虚虚实实就不好说了。
说到《鬼吹灯》,又让我联想到最近在电视里看到的系列片stargate(SG 星际之门),昨天第一季已经放完了。据说电影版的94年就出来了。作为科幻片,与《鬼吹灯》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的就是一个针对的是外星人,一个针对的是传说中的鬼。一个似乎科技含量更多,一个玄学色彩更浓。但究其情节,都挺吸引人的。
我想有空看看小说电视还是不错的。因为只有多读多看,才会从中悟出很多人生的道理。
2007年4月2日星期一
国外的电台广播
六点突然饿醒了,可怜的娃,如果这么可怜,咋还养得白白胖胖?呜呜。。。起来熬薏仁白米粥,收听广播。
当电视开始大肆流行的时候,就有一部分人置疑广播存在的意义。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内部的自然调节中,广播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成为不可忽略的强大媒体。广播有些特点是电视所不能比的,特别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之中。譬如你在电视上听一条英语新闻,也许你觉得听懂了,实际上有一部分的理解是的来自视觉。还有,我喜欢临睡前听广播,闭着眼睛躺在床上,生活多么美好啊^_^
国内时就很喜欢听长沙电台音乐频道,后来出国后,起初几个月还天天在线收听,感觉世界真小。现在我已经习惯加拿大的电台广播了。除了坚持收听万老师的节目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当地的电台。学校能收到的主要是多伦多的电台。说到这里,我倒要提一下,多伦多的音乐电台狂多,而且分类很特别,都按照乐种分类。比如有如下电台:Rock (摇滚);Light Rock (轻摇滚);Jazz(爵士);country(乡村); Rap(说唱乐)。。。我个人最喜欢轻摇滚,因为适合入睡嘛。。。乡村乐也偶尔听听,爵士乐就太高雅了,让我这种俗人听得经常起一身鸡皮疙瘩,摇滚还行,Rap就不敢恭维了。又吵俚语又多,但是还是很崇拜那些黑人叔叔阿姨们的“口技”。除了音乐台,最明显的就是 CBC(加拿大广播公司),里面全是新闻,而且非常新。前段时间湖南某区发生了一点公交车的新闻它们都立刻传达了。晚上的时候CBC会介绍前沿科技,譬如全脸移植术之类的,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另外让我有点印象的台就是宣传基督教的频道,我们暂且不提内容如何,只是觉得里面的传教士声音一般都很有磁性。
这里也有点歌采访娱乐之类的电台节目。不过最常见的就是某个男士打电话秘密告诉电台自己的手机号码,然后诉说与某位美女一见倾心,希望能都联系到她等等之类。对了,还在电台里听到了中国银行的介绍广告^_^
说句实在话,并非每个到这里学习的人英语都说得相当地道,所以大家要不断努力,语音不难,俚语也不难,词汇语法我们更是强项,关键是语调。要想说得native-like(仿似本地人),语调似关键,正确的语调哪里来,还是多听多练。让我们一起加油!!!
当电视开始大肆流行的时候,就有一部分人置疑广播存在的意义。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内部的自然调节中,广播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成为不可忽略的强大媒体。广播有些特点是电视所不能比的,特别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之中。譬如你在电视上听一条英语新闻,也许你觉得听懂了,实际上有一部分的理解是的来自视觉。还有,我喜欢临睡前听广播,闭着眼睛躺在床上,生活多么美好啊^_^
国内时就很喜欢听长沙电台音乐频道,后来出国后,起初几个月还天天在线收听,感觉世界真小。现在我已经习惯加拿大的电台广播了。除了坚持收听万老师的节目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当地的电台。学校能收到的主要是多伦多的电台。说到这里,我倒要提一下,多伦多的音乐电台狂多,而且分类很特别,都按照乐种分类。比如有如下电台:Rock (摇滚);Light Rock (轻摇滚);Jazz(爵士);country(乡村); Rap(说唱乐)。。。我个人最喜欢轻摇滚,因为适合入睡嘛。。。乡村乐也偶尔听听,爵士乐就太高雅了,让我这种俗人听得经常起一身鸡皮疙瘩,摇滚还行,Rap就不敢恭维了。又吵俚语又多,但是还是很崇拜那些黑人叔叔阿姨们的“口技”。除了音乐台,最明显的就是 CBC(加拿大广播公司),里面全是新闻,而且非常新。前段时间湖南某区发生了一点公交车的新闻它们都立刻传达了。晚上的时候CBC会介绍前沿科技,譬如全脸移植术之类的,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另外让我有点印象的台就是宣传基督教的频道,我们暂且不提内容如何,只是觉得里面的传教士声音一般都很有磁性。
这里也有点歌采访娱乐之类的电台节目。不过最常见的就是某个男士打电话秘密告诉电台自己的手机号码,然后诉说与某位美女一见倾心,希望能都联系到她等等之类。对了,还在电台里听到了中国银行的介绍广告^_^
说句实在话,并非每个到这里学习的人英语都说得相当地道,所以大家要不断努力,语音不难,俚语也不难,词汇语法我们更是强项,关键是语调。要想说得native-like(仿似本地人),语调似关键,正确的语调哪里来,还是多听多练。让我们一起加油!!!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