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4日星期六

惭愧/舍得

我现在总算知道什么叫做学识渊博了。周五去和一个教授探讨一下他布置的一篇论文,我以前还不清楚,最近才听说原来他是加拿大TESL学术期刊的编辑,我们学校还真是藏龙卧虎,教授们都深藏不露。每次和他们交谈都能学到很多学术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昨天的谈话让我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两点:其一就是当我们无意中提到中国的历史。想不到他虽然是加拿大人,却对中国的历史了如指掌。他从最初的夏朝开始,简单的陈述了中国古代近代史。对每一个历史年代,皇帝,革命领袖都记得一字不差。我顿时崇拜的五体投地。虽然我的历史功底还算扎实,可很多具体的年代分界都很模糊了,然后他却比我更了解中国的历史。作为中国的一个现代青年,我还真是觉得惭愧。

其二就是他对我的论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并且告诉我论文一点要辩论,要有自己的思想,并且提醒我现在都在读硕士了,如果还不学会黑格尔的辩证观念,要等到什么时候去学呢?我提及到大片大片删减文章的痛苦,他跟我说了一个故事:假使你是一个母亲,你带着刚刚满月的baby(婴儿)乘坐飞机去参加博士答辩。这时飞机出了一点事故,你必须扔掉某些东西来维持飞机的平稳飞行。那么一边是你去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所有资料,一边是你的baby,你会怎么选择呢?当时我就沉默了,很难啊,不过怎么样也不可能丢弃一条生命嘛。然后教授开玩笑说:“我们Eva肯定想,啊,我的博士论文,我好不容易辛辛苦苦读了五年才完成的博士论文,去他的baby 吧,哈哈。。。”虽然是开玩笑,我却霎时领悟到了舍得舍得,不舍不得,有舍有得的道理。然后教授又深入浅出的讲解了为什么我会做这么多的无用功:起初就没有计划好,导致后来的初稿改动很大。另外他同样也说了这些材料虽然暂时没用,不代表以后也没有用。说得我心服口服,真是佩服啊~~

2007年3月22日星期四

催泪弹: 《天国的树》

因为室内一直开着暖气,眼睛容易干涩,偶尔还去买人工泪液去滋润眼睛,国内的同学知道后嘲笑何必多此一举,去看看天国系列不就得了。我平时也蛮喜欢看韩国或者台湾的偶像剧,因为觉得真正所谓爱情的这种东西,除了电视电影外,现实生活中其实是找不到。但是平时看悲剧较少,如果忍不住哭了,会被外婆严厉批评为没出息的。然而调节一下情绪也不错,人的右半大脑掌管着感情活动,虽然左手的锻炼机会不多,有时激动一下也算训练了右侧大脑了吧。

偶像剧吸引人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俊男美女, 极度煽情;分分合合,像小朋友过家家一般;谈情不谈性;情节的偶然性太多;里面的人不光纯情,而且还蛮弱智,有些误会用脚趾头都能想通的,却非要拖上个好几集。与其它剧种相比,与其说这些是不足,到不如称这就是偶像剧的魅力。现在的人每天都忙于工作学习生活,其实偶尔看看偶像剧也算重温一下青春的感觉,不然年纪大了想看都提不起兴趣了。不过看多了也不好,弄得天天异想天开,神经兮兮。好了,找了这么大一堆借口,我就坦白吧。我把天国系列的完结片-《天国的树》看完了,因为不是很长,总共才十集,集集都弄得偶眼泪汪汪。我也不想理智控制,本来就是来寻伤感的嘛,这下眼睛舒服多了。

韩剧玩腻了什么中途重病之类老掉牙的情节,现在就开始从其它方面入手。《天国的树》一开始注定就是悲剧,虽然男女主角在血缘上不是亲生兄妹,可从法律上来说他们还是兄妹。这种乱伦畸恋,尤其故事发生在日本这个等级礼仪原则非常严谨的社会背景下,不以男主角去世实在难以收场。以雪为背景,白色的冷色调,愣是活生生的把人带进一种悲凉的氛围。而韩语本身语调语音的特点,即使是吵架骂人的话,听起来也温柔的像在谈情。所以如果看韩剧,还是建议看字幕原声版的,以免失去韵味。《天国的树》最后当然还是逃脱不了以医院而告终的结局,不过男主人公的心脏移植到女主角身上,先暂且不谈器官移植排异性等后遗症,光说这一剧情的创意还行。“我永远能感受到你心脏的跳动,你也永远生活在我的身体里”。这就将整个故事推向最后的最高潮。女主角清纯可爱,特别是那套草莓围巾和手套,羡慕死了。男主角就更不用说了,花样美男嘛,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好色啊^_^)。男主角一点都不怕冷,别人都捂得紧紧的,他经常穿短袖T恤,比我还强。这样的故事,比起电影《生死恋》,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处。大家有空想感受一下年轻的气息,可以去看看哦(注:我做这个宣传可是分文未取)。还有,观看时最好悄悄躲起来一个人全神贯注的看,并且准备足够的纸巾撒,不过为了省钱,劝大家还是不要像我这么没出息,坚强一点哈!

2007年3月18日星期日

天真或者成熟

原来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不是怎么成熟起来,而是成熟的人怎么再变得天真单纯。由简到繁易,由繁到简难。

最近表妹开通了QQ空间,将里面打扮得花枝招展,我也眼红了。跟风似的开始买装扮,播放器之类,也尽量将它弄得俊俏一些。可是我突然意识到,无论我怎么打扮自己的空间,也永远不会像我表妹一样的可爱动人。原因很简单,空间里面的灵魂-文字,我怎么也写不出来那么纯朴可爱。说白了,就是装成熟其实不难,装嫩就不易了。

举个例子来说,我很欣赏表妹空间中的一段文字:(转载于http://user.qzone.qq.com/292317892/blog/8

好玩的自述评论
发表时间:2007年2月22日 20时58分
我喜欢吃苹果,而且喜欢慢慢地吃,因为我怕噎着;噎着也就算了,可是没有王子来救我,这戏没法演了.我也喜欢睡觉,而且喜欢睁一只眼,因为我怕噩梦;做噩梦也就算了,可是成不了睡美人,还被野猪偷亲了怎么办???我还喜欢臭美,而且喜欢穿花的衣裳,因为我怕被人误认为丑小鸭;被误认就算了,可真变不成天鹅,我的一生只有黯淡....

不要看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它生动的描述了一个十多岁少女童真的心灵。为什么国内的儿童文学不甚发达,因为写儿童文学的大部分作家都失去了一颗童心。我也看了不少小说日志,从心底来说,表妹这篇文章几句话陈述出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创作出生动的意境,是难得的好文章。并非因为她是我表妹我才偏爱此文,只是坦率而谈,我确实不如她。我的思维认识跟她已经不同,起初我也尝试在空间里写得可爱点,简单点。可是写着写着,我大脑里的知识体系所形成的schema(这是一个心理学词汇,试验图式,指的是一种强加于复杂现实或体验以帮助对其进行解释,促进感知或引导回答的模式。一般分为formal 形式上的和content内容上的)促使我越写越抽象,越写越深刻。我也不想这样,可是控制不了。这点也可以从我跟表妹所喜爱的杂志不同看出来。表妹比较喜欢什么那些花季雨季之类描述少男少女懵懂感情有很多插图漫画的书,我比较喜欢那些描述得更现实的都市情感小说。不过这样才是正常的,否则颠倒过来那就很离奇了。人的认知再发展,再回到纯真的年代,只是一种奢望和幻想。

所以我很羡慕我的表妹,羡慕她的思维,羡慕她的世界。很多家长感叹自己子女不成熟太天真,可是他们不知道,天真是人生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天真其实没有错,错的,只是这个社会。但是我们也不能怨天尤人,埋怨有用吗?埋怨就能改变周围的一切吗?有用的,就是改变自己,让自己在无奈之中成熟起来,这也是我们作为个体所唯一能做到的。

2007年3月15日星期四

健身

原来优秀真的是一种习惯。以前除了逛街,懒得一步都不想走。来到加拿大后由于运动量太少,被逼上梁山天天去健身房。日子久了,到是觉得一天不去全身不舒服。 虽然这里照相效果不是很好,不过自然嘛。偶新买的roots帽^_^。这是人工跑道,跑道在第二层,围绕着下面的篮球场。一边跑步,一边欣赏下面的帅哥打球,好不惬意! 锻炼手臂肌肉的拉力器。通常我只能承受到18磅,就是第二块砖那里。难得有这么自然的照片^_^。偶的淑女形象。。。
自恋一下行不行?“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哈哈

2007年3月12日星期一

诱惑

虽然是在校园,只身一人在这边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和诱惑,怎么处理,这就要靠自己洁身自好和灵敏的应变能力了。


一个不大熟的外国人总不怀好意的邀请我到他家“用晚餐”,起初我委婉的拒绝了几次,还是烦个不停,只好逼得我出狠招了。
“去你家可以啊,不过我可以先回去带个东西不?”
“当然!你要带什么?”
“我的男友或者是一把刀啊!”
“。。。”
“我是为你好。不想让你犯了错误下半辈子在监狱里度过!^_^”
“。。。”


一个已婚的华人总是有意无意的在我面前大谈这边怎么性开放,我早就忍无可忍,终于逮住个机会报复了一下:
“你看看周围,多少人同居。很正常嘛!你怎么那么死脑筋,一个人住在学校宿舍多辛苦。”
“那是他们。我是中国人,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传统,我要自爱,要珍惜名声。”
“现在谁还在乎这个啊?只要相爱高兴就行了。你不会是保守到还想什么处女膜之类的吧?现在谁像你这么迂腐!”
“这样看来,那你老婆在你结婚前肯定也和别人好过罗?”
“。。。”


这里人说话都比较大胆。才刚刚碰到的一个加拿大人,见面就开始过分的说话:
“我不敢相信自己怎么会喜欢你。”
“我也不敢相信我怎么那么喜欢我自己。”
“看到你我就想起我的初恋女友,也是个亚洲人。”
“看到你我就想起我的伯伯,是个中国人。”
“。。。”

2007年3月11日星期日

应用语言学/心境

应用语言的奥妙,并非在语言,而在于应用;
读书学习的目的,并非在学习,而在于生活;
而认知能力的发展,则是不断从感性和理性中寻找平衡。

听着别人的故事,想着别人的故事;
听着别人的故事,想着自己的故事;
听着别人的故事,想着别人的故事。
这就是认识发展的三重境界。

在这边学习久了,偶尔会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这不是什么崇洋媚外,而是知识体系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提供给我某些方面认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不过认识容易,实践却很难,所以改变认识往往比改变事物要轻松得多。

以前机缘巧合来到外国语学院学习,这个专业研究方向通常只有两种:文学和语言学。在国内考研时选择的文学,而现在在加拿大专业虽不是英语,却是文科内中难得见到的实践性强,理性思维要求高的几个专业之-:应用语言学。起初我也没想到国外学习这门学科的人这么多,本科就有很多人而且几乎没有国际学生。大学本科时系里一位教授就告诉我们,国内文学方面的研究还是相当不错,在国内读研就学文学。不过语言学国外的研究超前一点。后来才发现,虽然当初本科开了一学期应用语言学的课程,可当时学的东西现在回忆起来连皮毛都算不上。起初对专业也不一定是兴趣,主要是一种责任,现在却发现这个专业的妙用了,变得越来越喜欢它。

通过分析各种语言的性质和结构,再应用到心理,社会,文化以及教育等领域,就构成了整个学科的核心内容。看似比较主观,其实相当严谨,任何结论的得出,都要经过复杂的试验和分析。以前觉得这门学科很抽象,每天做的就是不断开研讨会分析别人的研究,设计和写论文。然而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是会引起质变的。突然某一天,我发现分析事情和看问题不再那么偏执和片面,视野开阔很多,做人也受益不少,以前很多不能理解接受的事情也都释然了。难怪教授说一流的老师往往是顶极的人际高手。从前看问题很多情况下特别感情用事,经常做些不理智的事。现在公正的说,当然还是经常这样,因为人的性格很难改变。唯一不同的是,我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这样做的因果影响之类的逻辑联系。所以有几次我都强迫自己冷静的分析,仔细的从各个角度思考,客观公正的评价,脾气到是好了不少(虽然有时还是有点喜欢欺负男同学^_^)。

举几个例子来说吧。先从最小的生活方面开始,寝室里这些小妹妹们整天只知道制造垃圾,从来不喜欢打扫。我也不喜欢。要是过去,我不喜欢也就不理会,跟她们一样任由其发展。我现在到是想通了,就算每次我替她们把厨房的垃圾倒掉,擦擦地板,清理一下洗手间的镜子又如何呢?就当运动嘛,我年纪比她们大一点点,不要和她们(其实也就是以前的我)一般见识,我那个时候不也是这样的吗?很容易理解,就当是为我以前的不懂事弥补吧。(偶尔周末在擦镜子时,想想我居然也会变得这么包容贤惠,真是难得。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哈)

在学习上,合作是不可避免的,自然也少不了一些小矛盾。有一次,轮到我和班上那个韩国女生一起组织研讨会。按规矩,我们应该提前一周就到教授那里去汇报讨论一下研讨会的大概组织内容和程序,然而她悄悄一个人就去了。回来指使我做这做那。而且研讨会所有印出的资料,几乎都是我付的。心里不舒服是很自然,可奇怪我居然一点也不恨她,反而想了很多她的处境。她年纪比我大那么多,而且对她来说,学习就是她现在的一切(因为她说她有很远大的ambition抱负)。其实她都快30岁了,在韩国工作了四年就到这边读了一年多的预科,然后申请到的硕士。这些并不是我谅解她的原因,而是觉得她怎么就还不知道学习只是生存的手段和工具,并非生存的唯一目的啊。就算是在申请时有竞争,可是当大家都到了同一个层面时,何不相互扶持而去做那种无谓的竞争呢。而且她也看了那么多社会学的书,难道不会学以致用,不知道成绩好不一定在社会上混得好吗?确实不能否认,你的专业水平能力能够提供给你一个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其中的变量参量variables parameters不计其数啊。在某些社会环境下,做人往往比做事更重要。更让我觉得同情的是,只所以我会和她合作,是因为经过上学期,她的老搭档对她颇有微词我才找她的。何必呢,人生本来就如昙花,活得那么累干什么?想想我就一点都不生气了。话又说回来,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没个人的活法,我们无权干涉,也没必要干涉,管好自己就行了。

不知道是我老了还是成熟了,也许都是,以前我经常心情浮躁,心高气傲,恨不得一下闯出个什么名堂。现在功名利禄对我来说,不是说不要,如果看得那么开就太消极了,而是尽力也就够了,万事随缘。正如很多理论的发现,试验的结果,都有很多偶然性。就算是有效系数大于百分之0.7这个临界值,我们同样可以在试验中找出很多漏洞。这也是我们写批判性论文经常做的事情之一。这也是教授告诉我们的:永远不会有十全十美的试验,永远不会有十全十美的论文。所以当我们年轻的心碰到那么多不完美时,不要抱怨,不要愤恨,更不要悲观失望,因为正是这些不完美,才促使我们不断去追求去向往完美;也正是这些不完美,才让我们懂得了珍惜完美的可贵!

2007年3月9日星期五

红楼音乐 (二)

昨天不知道在哪个美容网上看到一句话"要想过猪一样的生活,就不能像猪一样快乐;要想像猪一样快乐,就不能过猪一样生活.目标:40公斤."一句话,刺激得我这个性情中人激动得晚饭都没吃.谁知道肚子也太不争气了.先是好不容易才睡着,后来不小心4点半就醒了(主要是被寝室同学吵醒的. 她们大一课少一般都选晚上的课,所以通常凌晨3,4 点才睡,第二天下午才会起来,不过这边的人大概生活都是这样,所以习惯起床后才洗澡).平时我都磨练出来了,可是肚子空荡荡时特别容易醒.吃了鸡蛋三明治后,想想立刻睡还是蛮恐怖,我不是还有一半没写完吗?趁着安静,赶紧开始.

红楼梦音乐一共十三首,写了整整四年半,写好之后就再没有改动过, 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史上不可逾越的颠峰.对于这十三首音乐的点评,各人都有不同的喜好.有人喜欢序曲,这首唯一没有歌词的序曲, 起初几句犹如天外来音, 正是由于没有歌词,也让人联想到不食人间烟火的绛珠草的爱情.有人酷爱枉凝眉.作为主题曲的枉凝眉,预示了整个故事的情节精髓和注定悲凉的结局.有人选择葬花吟, 称其曲调大气磅礴,与曹学芹大师典雅精致的词融于一体,荡气回肠.有人欣赏歌词形式模仿春江花月夜的秋窗风雨夕,其歌词中十五个秋本身就是一个亮点.虽然不如葬花吟那么跌宕起伏,但其旋律之委婉动听深刻的反映了黛玉多愁善感却又柔中带刚的性格.而聪明累,晴雯歌, 题帕三绝, 分骨肉, 红豆曲,紫菱洲歌,好了歌, 叹香菱也被众多人所推荐.

这十三首歌首首全是精品,我都很喜欢.不过如果一定要选择一首,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好了歌.一僧一道作为穿插于整书部的暗线,通过跛足道人唱出略带讽刺意味的好了歌,即使放在今天也仍然适用.这首歌曲谱既不如聪明累那么欢快,也比不上题帕三绝之类的伤感,但是其乐曲跳跃中渗透荒凉, 悲伤中不失讽喻,一种无可奈何的气氛弥漫其中.八个了字,道尽了人世的艰辛和现实.说到了好了歌, 我忍不住要说道好了歌的解注,这并非对其诗进行评论,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 好了歌的解注深刻反应了曹雪芹大师当时的心境.我最喜欢的两句就是"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和"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不过喜欢归喜欢,好了歌很难唱好的. 可能是男声的缘故,也可能是还未体会到这世间万象.我唱的最好的是引子和枉凝眉,也许是这两首歌CD较多吧.^_^

2007年3月5日星期一

红楼音乐 (一)

人生才刚刚开始,为什么会感觉很累呢?难道读书真的读腻了吗?假使按照本科时那种读法,可能学习一辈子都不会觉得腻.如果说学问是种财富,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换个角度,钱财也是身外之物,够用就行了,过犹不及,过多的追求会让你失去人生中其它的乐趣.然而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越多,写的东西会越好, 即使读的并非中文,真正的文学其实是没有国界的.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典范, <<红楼梦>>是万万万万不可评价的.有时甚至觉得多提及几次都会玷污了它的神圣.我对那些红学大师是既羡慕又同情.羡慕他们可以天天和自己的至爱生活在一起;可悲的是他们无论作出任何理解分析,都只是在践踏出卖自己的所爱.最深邃的爱,是一种默默的理解和感悟;最遗憾的爱,是纠缠了一生却终究不过梦一场.最痛苦的爱,是那种心灵相通,却又天人相隔永不可见,正如你每次阅读<<石头记>>,感觉到在和曹雪芹大师灵魂进行交谈,却又只此而已.真正纯粹的爱, 应该是动静相宜,平淡中饱含激情,激情时又不失冷静.静时似无此物, 动则天崩地裂,为其而生,为其而死.我对<<红楼梦>>的爱达不到以上任何一种境界,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它当作神灵一样,献予我对其崇敬的爱.

所以<<红楼梦>>是不可谈的,绝对不可以.但是我们却可以将感情寄予这红楼音乐,通过聆听这天籁之音来感受冷艳孤傲悲凉的红楼.王立平老师如果和曹雪芹大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一定会成为生死之交.关于世人对王老师高度的评价,也不必我重复多言了.我只想就音乐说音乐,品味这红楼音乐的魅力.

2007年3月3日星期六

从晓旭出家所想到的...

一求佛
我来到佛像前,
佛道:"年轻人,何所求?"
"无所求."
佛曰:"很多来到这里的香客,无非求自身,求他人,求国家,求天下.即使有些所谓的无所求,也只是未表明罢了.如果你真的无所求,为什么我能看到你心中隐隐的欲望?如果你真的无所求,处处皆我佛,人人皆我佛,你又何必拜我?"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所跪拜的是佛,而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二功成身退
李白曾经定下人生的计划"入世-功成-名就-出世".前三项非常的普通,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目标.可是李白为什么成为诗仙被后人所敬仰,就在于他年轻时尚未历经人世挫折,就能果断的定下"出世"这一步.功成名就不难,难就难在功成之后能身退.学识功名,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整个人生就像是一个环,怎么出生,怎么离开.再伟大卓越的人,终究难逃这生死劫. 释迦牟尼连王储身份都可以抛弃,我们又还有什么不舍的呢?

不过我这样写下去,似乎太过消极.道家讲求今生得道,羽化成仙.佛学追求的是死后永登极乐.这也是为什么佛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原因.没有人知道逝后发生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已故之人是不可能再告诉你的.所以就算我们再明了,还是不要放弃生的意义.因为只有活着,并且活得精彩,你才能有资格去思佛悟佛(大乘佛教的法旨之一:不必出家,信仰虔诚,人人得以成佛).试问,你看到有佛学是直接通过佛祖或是故人传授的吗?我很喜欢爱乐团"放开"这首歌.我不过是个俗人,活在现实的世界里,有着现实的想法,即使心灵某一角充溢着不现实的思考,那也只能供我在独自清静时思索,因为我并非一人生存在这世上,我还有很多亲人朋友,放不开,也不可能放开,更没有资格去放开...

三人心的恐惧
在加拿大我也看过一些恐怖片,觉得不怎么恐怖.也可能是文化差异.因为这边所谓狼人,吸血鬼,异形之类的可怕的东西都是实体,只是感觉血腥和恶心,并不觉得很可怕.这也不是说明我很勇敢.真正的原因是能看到的东西是不可怕的,最让人害怕的其实是不可见的东西,说到底,就是人内心的恐惧.为什么亚洲的恐怖片非常的吓人,只是因为从开始到结束,你所感觉害怕的事物根本不会出现,只是让你不断去猜想.这样你想是什么就是什么,你内心最怕的是什么那就是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能吓到你,除了你自己.

2007年3月1日星期四

佚事

一 我的同学们

我们同学之间的谈话多半与学习有关,所以话题通常相当的academic(学术性)。用语也一般都是什么“based on...according to...motivated by..。”(基于...根据...启发于...)不过有时还是免不得“本性必露”。

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在一起设计一个研究的项目,大家首先决定用video(录像)记录下来研究的整个过程,然后轮到选择研究对象了。一个同学提议:“Adult(成人)”。这时我们班平时表现最活跃的一个男生下意识的反应道:“Adult Video? (成人片)”全班立刻哄堂大笑。他不好意思立刻解释说:“I never watch it.”(我从来没看过啊)北美果然蛮开放的。一个女生立刻开玩笑反驳到“You watch it every weekends。”(每周末都看吧)另个同学插话到:“everyday!”(每天)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相互开玩笑,话题立刻从研究上转移开来。(不过我和那个韩国的女生只是在一旁窃笑,参与讨论是不敢的)。殊不知教授早已过来:“what are you discussing?”(你们在讨论什么啊)全场立刻又回到“This research shows...Kaplan proposes...”(这个研究表明... Kaplan 提出...)

在另一堂课上,来自英国的教授跟我们解释“negotiation”和“recast”的区别时,他举了个例子问我们:“有谁知道Teddy?”这个难不到我,Teddy 熊嘛,我表妹都有一个,还是动画明星呢。于是我抢先说出了答案。老师点了点头说Teddy在英国很流行,然后就拿Teddy说开了。可是很快我发现不大对头,为什么周围的加拿大同学都窃窃私语并且偷笑呢?老师可能也发现了。他停下来问why,一个女生终于忍不住了:“Teddy is a kind of lingerie in north America.”(在北美Teddy 是一种女性性感内衣)。狂汗啊~~下次再不多嘴了。

既然说到兴头上,忍不住还说一件事,虽然跟我的同学无关,但确实是真真切切的感受。你知道什么是心疼的感觉吗?来到这里后,我终于感受到了。那就是我精心研究,投入很多精力写的论文被教授批阅后大手笔的删减。譬如,有一篇论文我很想从文化和修辞的方面来说,当我拿着提纲请教一位修辞方面的教授时,她建议我不要提及太多文化的东西,因为一涉及文化就有过多主观的东西。当时她只是简单的提及一下,我也没怎么注意。后来在我对文化做了大量的研究阅读后,拿着论文初稿去请教另一个教授,他一语击中要害。他问我知道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够深奥。他告诉我说,文化的本质就是政治。然后他深入浅出的点明了其中的厉害关系,说的我心悦诚服。不过在大片删减我论文中文化成分时,我真的觉得好心疼啊。感觉就像是自己割自己的肉一般,这里面每一个单词可都是我的心血啊... 呜呜

二 我的哥们儿

Mars 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也是我最好最好的外国朋友。用台湾的流行语来说,就是我的哥们儿,好听点,可以称为蓝颜知己。他也是我在加拿大唯一可以随便开玩笑,可以随便欺负的人。

第一次遇到他是刚来不久,我去图书馆借一本关于怎么写学术论文的书。谁知道迟了几秒,跑到图书区正好被他拿走。我只好问他要用多久。谁知道他潇洒的说:“不就写个论文吗,太容易了,我本科大四论文写的比一般人都要好。给你先用吧。还有,有什么要指点的找我啊!”虽然我对他那番牛皮有点反感,不过能拿到书还是很感激的,从后来的谈话中我也了解到他是另一个系和我同届的硕士,谁知道自此以后我和他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第一次大家一起出去吃饭,我坚持要去印度餐馆,这样大家旗鼓相当,都不熟悉,我也不会太吃亏,以免他又不停吹牛。本来我还想根据他们的习惯AA制,谁知道在用餐途中这个笨蛋问我在中国是不是大家一起出去,男士都会为女士付帐。这么好的机会,我当然不会错过。答案是绝对肯定,而且我还添油加醋的升华了一下,说这样可以体现一个男士的风度和修养。从此以后,只要和他出去吃饭,我都不用买单了。他也只好自认倒霉,自食其果。^_^

从他那里我可以学习很多俚语和俗语。因为加拿大人跟我们交谈时都会下意识的礼貌用语,就像我们在国内和外国人说普通话一样。而且我们所学的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书本,所以那些很低俗的俚语很难学到。不过和他玩熟了,到是可以要他教我俚语怎么说.譬如说:“spank the bottom”(打屁屁) smites (没有手指的手套)fuckhead(混蛋)an angry bear(恼羞成怒)...但开始时我发现他和我交谈时有意放慢语速。于是我故意说:“听说这里的年轻人说话都很快,而且会用很多俚语,可我从你的言语中怎么没发现?也是哦,你那都是60年代的英语了,当然比不上现代英语。”(虽然他很年轻,不过我知道他最怕别人说他老了)果然这句话起到了效果,以他的虚荣心,他立即表明他也可以说的又快又像好莱坞的用语一样。后来,他跟我说话都特意提高语速并且试图用很多很funky(流行的)词。我一面高兴可以提高英语能力,一面暗暗想:说吧说吧,说成习惯让教授听到了,肯定认为哪里来的没教养的孩子,哈哈。

还有一次,他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告诉我:“你知道吗?跟你说个事实。我大二时有一个韩国女生非要我娶她,说是爱我。虽然我拒绝了,但是你不能想象她有多么的温柔,哪像你。听说亚洲女生都很温柔的啊,不过看你怎么那么bossy (我很喜欢这个词,飞扬跋扈的意思)。肯定是被人宠坏了。不如让我来调教你。我们结婚,你以后不用签证就可以直接去纽约玩啦。”我立刻白了他两眼,说:“我就是这种人,怎么啦!还有啊,那个韩国女生的事只能说明两个可能:第一,你两年前比现在帅很多;第二,她脑子有毛病,想当加拿大人想疯了。还有啊,我是不会和外国人结婚的。”“为什么?这个不可能是文化规定的吧?”(每次我想强词夺理时,我就归结为是文化因素影响)“那当然不是,是宗教。”哈,这招够毒,说了宗教后,他再也不敢问半个字。

总的来说,这个哥们儿还是挺够意思的。有时学校见了大家相互打招呼,我挥挥手,他就眨两下眼睛,于是我就放肆的评价说:“你的眼部肌肉是不是有问题啊?”他帮助了我很多,也是一个很宽容大度的人,从内心里我还是很感激他的。他就像我的兄长一样,会成为我留学生活中美好的回忆之一。